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在中国会展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产城融合”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词。近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曲维熙先生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产业城市融入会展业的本质是会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对接。它不仅促进城市工业和商业流通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社会服务和更新居民观念。曲维熙 总裁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接受了记者专访。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婉莹/摄 城镇化融合:从经济振兴到全面赋能 曲维熙强调,产城融合的根本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经济层面,展会不仅能带来直接消费,还能给城市引进新技术、新投资和发展机遇,促进轻工、食品、粮油、农业等相关产业产品的提升和重复。成都、南京等城市通过食博会、饮品等标杆项目的实践,为会展城市融入产业提供了范例。以成都酒糖会为例。 “7+70+700”创新活动矩阵,将展会周期由传统的3天延长至17天甚至一个月。 “糖酒季”IP的打造,不仅盘活了成都本地消费,还联动了四川多个城市举办专题活动,形成了全球合作的经济促进效应。从社会层面看,大型会展对城市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同时,通过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丰富了小镇的精神文化生活。曲维熙先生是中国食品饮料博览会众多参展商之一。他说,企业和商贩的涌入,促进了全市公共安全、食品卫生、文化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工作。政府主要领导人的个人规划和多部门协作是确保世博会成功的关键。这种融合不仅展示了城市展示城市文明的同时,也让展览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移动名片”。现实挑战与差异化发展路径 尽管成都、南京等城市在会展城市一体化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曲维熙坦言,如何提高展会的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的国际展商和专业买家,是中国食品饮料博览会等国内旗舰展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从为人民生活作出贡献的角度来看,在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的生活需要、提供“安全满意的饭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曲维熙认为,要结合区域特点,差异化推进。南京可以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文化旅游消费与会展融合。北京可以依托其高国际化水平和优质资源,通过高水平设计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有效的会展城市整合效应。 “要真正实现‘办好展览振兴城市’的理念,每个城市都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特色,通过展览平台向外界传达自己的吸引力。”会展生态面对行业变革趋势,数字化、绿色化成为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核心驱动力。曲维熙表示,会展业是最早应用数字化的行业之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迭代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创新空间。目前,一些企业正在利用大数据来获取数据。积极对接买家和专业展商,推出具有信息翻译和组织功能的AI眼镜等产品,简化展会匹配。在绿色化方面,零碳展览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广交会、进博会等大型展会的绿色实践,为行业带来了宝贵的经验。中国会议会展经济研究会通过评选创新发展案例、打造经验手册,促进行业间互学互鉴,支持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曲维熙认为,未来,会展业需要运用更多新技术创新展览业态,提升参与性和年轻化特色,同时不断深化绿色实践,最终打造“终端会展”。展望未来,会展与城市融合将不断向纵深和广度发展。曲维熙表示,会展业不仅要担负展示产品的主要任务,还要充当城市形象的会展窗口,发挥产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通过差异化发展、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实践,会展业将在城市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实现产学研双向赋能、共生共荣。 (中国经济网记者:王万英,视频编辑:王忠强)
[编辑:王茂林]